新華社鄭州2月23日電(記者雙瑞、袁月明)春寒料峭,位于河南安陽洹河南岸河灣腹地的小屯村,麥苗已泛起青綠。麥田之下,便是大名鼎鼎的世界文化遺產——殷墟。
漫步小屯,目光很容易會被一座造型古樸的農家小院吸引。木質大門上方,一塊由著名古文字學家王宇信手書的“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館”牌匾,無聲昭示著這座小院的與眾不同。
籌建這一展館的人叫張四平,今年67歲,是土生土長的小屯村人?!皬埣液鸵笮娴摹壏帧?,從我爺爺張學獻就開始了?!睆埶钠秸f。
1928年,考古學家董作賓等一行,在小屯村拉開了中國考古人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?!爱敃r,我爺爺是小屯、花園莊、王??诘?個村的村長,就協助考古隊招募工人、協調事情、保障后勤等?!睆埶钠秸f。
翻看殷墟前15次發掘的相關文獻資料,時不時就能看到張學獻的名字。那時,張家的菜地就是考古隊的“試掘點”,張家的院子就是考古隊的“工作站”。
“董作賓就住在我家哩!”張四平神情頗為自豪,“迄今為止殷墟出土甲骨數量最多的YH127坑,也是在我家菜地里發現的?!?/p>
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。張家人對殷墟的掛念,從未停止。
新中國成立后,張四平的父親張樹楷回到小屯村當教師,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(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身)也恢復了對殷墟的發掘并一直延續至今。
“父親雖然不像爺爺那樣,與考古隊同吃同住,但他在教書之余,也時刻不忘宣傳殷墟保護理念?!痹趶埶钠降挠洃浿?,父親經常把“文物不是你家的、不是我家的,而是大家的、是國家的”掛在嘴邊。
耳濡目染之下,張四平從小就對殷墟考古產生了濃厚興趣。
“上小學時,我經常從學校翻墻出去,就為了看考古隊員們挖方、畫線?!睆埶钠叫χf,“當時咱啥也不懂,只覺得厲害,在考古工地邊上一蹲就是大半天,考古隊上班我就來,考古隊下班我再走?!?/p>
看著看著,還真讓他等來了親自上手“挖”殷墟的機會。
那是20世紀70年代,著名考古學家鄭振香帶隊在小屯村一帶進行考古發掘,張四平響應村里號召,成為前去幫忙的工人之一,“挖了小半天,記了大半輩子”。
那時,鄭振香還不知道,她將在不久后發現“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”婦好的墓葬。而張四平也沒意識到,從那時起,他將一路見證鄭振香、劉一曼、唐際根、何毓靈等一代代殷墟“執鑰者”的光榮與夢想。
由于種種原因,小時候立志“當考古學家”的張四平,成了一名電力工作人員。但一有空檔,張四平還是喜歡去考古工地溜達,“像小時候一樣蹲旁邊看”,對于殷墟的一項項重大發現,他更是熟稔于心。
1983年,張四平偶然看到一篇關于殷墟發掘的文章,由此萌生“把殷墟每一次發掘的相關紙質資料收集下來”的想法。
于是,他聯系國內外相關院所、致信曾參與殷墟發掘的考古學家的后人、整理整合各種歷史文獻……尋尋覓覓四十年后,凝聚了張家四代人故事、展示殷墟近百年歷程的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館,于2023年正式面向公眾開放。
這是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館內的部分展板(2月20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袁月明 攝
而年近古稀的張四平,兜兜轉轉,終歸還是實現了“兒時的夢想”——目前,他是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下屬公司的一名技工領隊?!霸圻@也算是半個‘正規軍’了,春節前,我同時忙著四個考古工地呢!”張四平說。
如今,見證殷墟、記錄殷墟、守護殷墟、傳揚殷墟的接力棒,交到了張家第四代張棟梁手中。比起父輩,這個“90后”有著更為宏大的設想。
“我組建了一個研學團隊,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,把動人的殷墟故事、偉大的殷商文明講給小朋友聽、講給年輕人聽,更講給世界聽?!睆垪澚簼M懷信心。